全球房地產展望:主要市場的風險與機遇
全球房地產市場正隨著經濟環境變化、利率政策調整及地緣政治不確定性而持續演變。以下是我對幾個備受關注的主要市場的分析——包括泰國、越南、英國、澳洲、日本、美國及加拿大。
在本報告中,我將重點探討各市場的 GDP 增長、經濟前景、匯率風險、住房供需、租金回報率,以及 潛在資本增值。
泰國:旅遊業復甦與供應過剩隱憂並存
泰國年度 GDP 增長預計將在 2025 年放緩至 1.8%,並於 2026 年進一步降至 1.7%,受全球貿易政策轉變、出口疲弱、內需低迷以及旅遊業復甦遜於預期所拖累。政治不穩定仍是主要障礙,削弱政府引領經濟的能力,尤其在面對外部危機(如與柬埔寨的衝突)時更顯脆弱。持續的不確定性只會令經濟發展更加艱難。
進一步加劇壓力的是,即使美國將關稅下調至 19%,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仍在全球市場掀起連鎖效應。美國貿易政策的反覆與波動可能引發更廣泛的經濟動盪,而高度依賴出口的泰國在這種情勢下尤為脆弱。
進一步加劇壓力的是,即使美國將關稅下調至 19%,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仍持續在全球市場引發連鎖反應。美國貿易政策的波動可能觸發更廣泛的經濟動盪,使高度依賴出口的泰國尤其脆弱。
房地產市場呈現兩極化局面:曼谷與布吉島的豪華公寓正面臨供應過剩,而中檔住宅則保持穩定需求。至 2025 年 6 月,大曼谷地區仍有 23.5 萬套待售物業,普吉島則有 1 萬套。
在旅遊熱點地區,租金回報率約為 4–6%,但高端房源供應過剩恐導致價格下行。在未來 5–10 年,資本增值空間或將有限,其中以曼谷或清邁優質地段的物業最具潛力。
更糟糕的是,隨著本地及海外買家需求放緩,許多泰國開發商面臨融資困難。投資者在入市前應核實項目是否已獲得**環境影響評估(EIA)**批准。結論是:平價住宅仍具投資潛力,但豪宅市場的供應過剩需審慎對待。
越南:亞洲冉冉升起的新星,基本面強勁
越南依然是亞洲經濟表現最亮眼的國家之一,受惠於蓬勃發展的製造業及穩定的外資流入,2025 年 GDP 預計增長 6.8–7.0%。然而,前景並非完全一帆風順,銀行業的穩定性仍令人關注,而儘管央行嚴控越南盾(VND),其兌美元匯率仍可能隨時間逐步走弱。
房地產市場自從 萬盛發集團(Van Thinh Phat)主席張美蘭被捕後便陷入尷尬的停滯期。政府部門為求審慎,收緊審批流程,新項目的批准進度幾乎停擺。繁瑣的行政程序令供應受阻,開發商被迫按兵不動,買家可選擇的物業亦日益減少。房市原本的爆發式增長被按下了暫停鍵,市場陷入觀望。
儘管如此,越南的基本面依舊穩健。城市化進程與中產階級的壯大持續推動中檔住宅需求,特別是在胡志明市與河內。租金回報率仍維持在 5–6% 的健康水平,而核心地段的物業年價增長依舊達到 10%+,顯示長期潛力不減。
6 月 12 日,越南國會通過決議,將全國 63 個省市合併為 34 個。擴大的胡志明市現已涵蓋工業重鎮平陽省與巴地–頭頓省,預料以土地成本較低見稱的平陽省將成為下一個開發熱點。
總而言之,越南仍是最具潛力的新興市場之一,但這並非可以掉以輕心的地方。投資者必須對開發商進行充分盡職調查,否則可能付出沉重代價。
馬來西亞:駕馭新現實
隨著 馬來西亞經濟在 2025 年預計增長 4.0–4.8%,房地產市場正經歷策略性轉型。吉隆坡的豪宅板塊(RM100 萬以上),尤其是 KLCC 與滿家樂(Mont Kiara) 區域,正面臨供應過剩,迫使開發商轉向針對本地買家的 RM30–50 萬 可負擔住宅。
然而,對具慧眼的投資者而言,仍有戰略性機遇。柔佛的工業園區 持續受惠於來自新加坡的外溢需求,而 檳城科技走廊 則提供穩定的 5–7% 租金回報率。此外,令吉疲弱(RM4.20/USD)為外國買家帶來 15–20% 的價格折扣,成為近年最具吸引力的入市時機之一。
對懂得尋找正確標的的投資者而言,馬來西亞在表面挑戰之下,依然蘊藏著被低估的價值。
英國:增長停滯但需求韌性猶存
英國房地產市場的走勢依舊熟悉:高企的按揭利率令不少買家卻步,但這並未解決英國長期存在的住房短缺問題。投資者仍可尋得不錯的回報,倫敦的租金回報率約為 3–4%,而曼徹斯特與伯明翰等區域中心則可達到 6–7%。雖然短期內房價難以出現大幅上漲,但若今年市場觸底,或許能把握時機入手倫敦的優質物業。
總的來說,英國房地產市場目前重在穩定收益,而非追求快速增值。若你尋求資金保值並獲取穩定回報,值得納入考慮;但若期望房價短期飆升,恐怕會失望。
澳洲:住房短缺抵消經濟放緩影響
澳洲經濟在 2025 年僅預計增長 1.8%,勉強維持正增長。能夠避免全面衰退,主要得益於創紀錄的移民人數與持續強勁的住房需求。然而,形勢並非高枕無憂——澳元仍受制於大宗商品市場與中國經濟放緩,為未來增添不確定性。
住房危機持續惡化,特別是在悉尼、墨爾本與珀斯,供應短缺正在推高房價。投資者可望獲得尚可但並不驚艷的回報:大城市租金回報率約為 3–4%,而布里斯本與珀斯則可達 5–6%。若寄望房價增長,珀斯因供應極度緊張而最具潛力。
現實是:雖然澳洲房市的基本面仍然穩健,但房價上升終有極限,普通澳洲人負擔能力將成為長期增值的天花板,即便短期前景依然看似樂觀。
日本:日圓疲軟吸引外國投資者
日本經濟在 2025 年預計僅增長 0.4–0.8%,雖稱不上亮眼,但政府推行的弱日圓政策為出口帶來支撐。通脹終於從長達數十年的低迷中回暖,若薪資增長能夠跟上,將有望刺激日本消費支出。日圓兌美元跌至逾 30 年來低位,令外國投資者幾乎能以「折扣價」購入日本資產。
進入 2025 年,日本房地產市場表現可圈可點,特別是東京房價仍在上升,雖然增幅不如疫情後的高峰期。投資者依然看好,尤其是商用物業,市場普遍押注仍有上升空間。住宅市場的價格增長並不驚人,但考慮到當前日圓疲軟,對外資而言依舊是明智的貨幣對沖工具。
總的來說,日本房地產適合作為對沖美元走弱的投資選擇,但並非能帶來爆發式增值的市場。這更像是一種以穩定回報和匯率優勢為主的策略性配置,而非短期獲利的投機之選。
美國:聚焦主要沿海市場
儘管利率高企,美國房地產市場依然展現出韌性,其中沿海城市呈現各自獨特的投資機會。
紐約依舊維持高端定價,特別是曼哈頓,但豪宅公寓庫存正在增加,為耐心的買家創造了潛在撿漏機會。相比之下,邁阿密仍是國內外投資者的熱門焦點,金融與科技企業的遷入帶動了強勁需求,支撐房價,但新公寓項目的湧入或將考驗市場的吸納能力。
洛杉磯面臨住房可負擔性挑戰,推動買家轉向內陸地區,而西區核心地段(Westside)的優質物業則持續保值。該市長期住房短缺,預計將在長期內支撐價格。與此同時,舊金山的後疫情復甦仍不均衡——科技行業裁員削弱了需求,但靠近 AI 樞紐的優質地段重新獲得投資者關注。
整體而言,邁阿密兼具增長與流動性,在主要沿海城市中最具吸引力;紐約與舊金山在市場調整期內呈現出選擇性價值;而洛杉磯因供應受限,仍然有利於核心地段的賣方。
加拿大:高負債水平拖累經濟復甦
加拿大 2025 年 GDP 預計僅增長 1%,高家庭負債與高利率持續抑制經濟活動;若油價下跌,加元(CAD)可能進一步走弱。
儘管住房短缺嚴重,房價仍在自 2022 年高位回調。多倫多與溫哥華的租金回報率約為 3–4%,而卡加利與蒙特利爾則達 5–6%。在利率顯著下降之前,房價資本增值空間仍將受限。
這是一個高風險、高回報的市場——目前入市價格相對較佳,但負債風險依然存在,投資者需保持審慎。
阿聯酋:阿布扎比有望在 2025 年超越杜拜
阿聯酋房地產市場持續吸引全球投資者,但投資重心正在發生策略性轉變。雖然杜拜仍是光鮮亮麗的熱門目的地,但阿布達比現已為精明投資者提供更優的價值。
在 4% GDP 增長與與美元掛鈎的貨幣穩定性支持下,阿聯酋市場展現出強勁韌性。杜拜在疫情後的繁榮使核心地段價格一度飆升 20%,但即將出現的豪宅供應過剩可能壓制未來漲幅。相對之下,阿布扎比的審慎發展策略更具優勢。
在首都,同類型物業價格比迪拜低 15–20%,且租金回報率更佳(6–8% 對比 5–7%)。例如 Al Maryah Island 等新興高端社區,能以遠低於迪拜的價格入手優質資產。得益於更嚴格的開發管控,市場避免了迪拜的波動,同時透過雙牌照等新政繼續吸引企業進駐。
對投資者而言,選擇取決於優先考量:
阿布達比則以更低入市成本、更可持續的增長與更高租金回報展現更佳基本面,是當下市場中尋求價值與穩健長線收益投資者的理想之選。
杜拜適合追求名望與短期套利者,但黃金地段機會已有限,需要慎選區域;
全球房地產市場展現出多元機遇,從阿布扎比的價值洼地到邁阿密的強勁需求,再到東京的匯率紅利,無論尋求收益、增長或價值,策略性時機與區域選擇始終是關鍵。
如果你覺得這份分析對你有幫助,歡迎分享給投資夥伴,並訂閱我在 LinkedIn 上的專欄,獲取更多全球房地產趨勢、新興市場機會與智慧投資策略的獨家洞見。緊貼市場脈動,與我一起掌握各地市場與未來發展的最新資訊
編輯推介
- 為下一代迎接 AI 時代的全新世界做好準備親愛的家長們: 最近的新聞標題,讓許多人對人工智慧(AI)所塑造的未來既期待又不安。它帶來驚人的發展潛力,也伴隨著不確定與焦慮。身為父母,我…
- 杜拜房地產是否出現泡沫經濟?杜拜房地產:這次不是泡沫,而是穩健的成長週期 許多人問:「杜拜這波房市熱潮會不會又是泡沫?」短答是:雖然沒有任何市場能完全免於修正,但當前的…
- 為什麼杜拜砸下鉅資興建那些令人驚嘆的建築?真相遠比你想的更震撼——觀光只是表面。 杜拜那座擁有全球最高摩天大樓、人工島與未來主義巨型建設的天際線,常被視為吸引觀光客的手段——的確奏效…
- 川普品牌住宅:精明投資還是政治豪賭?奢華品牌住宅市場一向以「地位象徵」為核心賣點,無論是 Four Seasons、Ritz-Carlton 還是 Armani,這些名字代表的…